
有一種心理綁架 叫做“咬咬牙 再堅持一下”
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父母,我們夫妻二人經常出差。因此,我們常常希冀在沒有手機、朋友、《海底總動員》(Finding Nemo)干擾的情況下,在飛機上多完成些工作。然而,結果卻往往收效甚微。
更糟糕的是,等在飛機上刷新了郵件以及反復閱讀一份研究報告后,整個人往往已經變得很疲憊。而等飛機著陸后,發現收件箱里又堆積了一批新的郵件。
乘飛機為什么會如此消耗精力呢?我們只不過是坐在那里,什么事也沒做。為何不能變得更強大、更有韌性、對于工作更有決心,從而完成設定的目標呢?研究表明,問題不在于忙碌的日程,也與乘飛機無關,而是因為我們對于“韌性”的意義以及過度工作的后果存在誤解。
人們習慣以一種“軍國主義”般的強硬態度看待韌性和勇氣。提起“韌性”,我們會想到在泥土中跋涉前行的海軍陸戰隊戰士、堅持再戰一回合的拳擊手,以及從草坪上爬起來的足球運動員……我們往往相信,堅持的時間越長就是越有韌性,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成功。然而事實卻是,這些觀念是非常不科學的。
“恢復期”的缺乏,顯著阻礙了我們自身韌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發展。研究發現,“恢復期”的缺乏與個人健康存在直接關系。不管是因為惦記著工作而無法安心睡覺,還是因為盯著手機受到持續的認知覺醒而夜不能寐,總之今天人們普遍缺乏“恢復期”。而這項問題,導致美國每年損失高達620億美元(注意是“億”不是“萬”)。
要知道,即使工作停止了,也并不意味著處于“恢復期”。假設你每天下午5點下班,但是如果你一晚上都在考慮工作的事,不僅吃飯時談論,入睡時也在籌劃著工作安排,那么你就沒有在“恢復”。最近,挪威的一項研究表明:如今,7.8%的挪威人都是工作狂。這些科學家為“工作狂”下的定義是:“被一個不可控制的工作動機而過度關心工作;同時,在工作上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,導致生活的其它重要層面遭受負面影響”。
人們對于“韌性”的誤解,往往是從小時候開始的。那些教導孩子要有“韌性”的父母,會贊揚一個為了完成科學展覽項而熬夜到凌晨3點的高中生。要知道,這是對“韌性”的完全扭曲。孩子只有在得到了充足休息后才會變得有韌性,一個疲憊不堪的孩子往往缺乏認知資源——上學的時候,在英語測驗中表現不佳;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,自我控制能力下降;在家的時候,更是容易對父母動怒。過度工作和身心疲勞,與“韌性”是完全背道而馳的。不僅如此,我們小時候學到的壞習慣,在進入職場的時候也會被不斷放大。
阿里安娜·赫芬頓(Arianna Huffington)在她的優秀著作 The Sleep Revolution中寫道:“我們正以生產力之名犧牲睡眠。盡管這么做會延長工作時間,但諷刺的是,由于缺少睡眠,每個員工平均每年要損失11天的生產力,而這大約相當于2280美元。”
所謂韌性的關鍵是:努力嘗試,停下來,進行恢復,然后再次嘗試。這個結論是以生物學為依據的。 “動態平衡”是一個生物學概念,描述的是大腦持續不斷地恢復與維持幸福感的能力。來自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的正向神經科學家布倫特·弗爾(Brent Furl)發明了“動態平衡價值”(homeostatic value)這個術語,用來形容在身體內創造了平衡(從而創造幸福感)的行為帶來的價值。當身體因為工作過度而失去平衡的時候,我們需要浪費大量的精力與體力來試圖恢復平衡,也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前進。
正如吉姆·洛爾(Jim Loehr)和托尼·施瓦茨(Tony Schwartz)所說,當你在“表現區”(performance zone)花太多時間的時候,你就需要在恢復區(recovery zone)花更多時間,否則就會有職業倦怠的風險。如果你在本該恢復的時候,調動資源來“努力嘗試”,那么就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來克服目前的倦怠狀態,這個現象叫做“上調”(upregulation)。 它加劇了人們的疲憊感。因此,我們越是因為工作過度失去平衡,就越需要盡快從事回歸平衡的活動。而“恢復期”的價值會隨著工作量的提升而不斷放大。
那么,我們該如何恢復精力、培養韌性呢?大多數人會假設,當你停止執行某個任務的時候(例如,回復電子郵件、寫論文),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恢復過來。這樣過一段時間或是第二天早上,就會重新精力充沛了。真的是這樣嗎?想必每個人都有在床上躺了八個小時,結果第二天感覺更疲憊的經歷。
這是因為休息和恢復是不一樣的,暫停工作不等同于恢復。
如果你想在職場中建立“韌性”,那么你需要充裕的“內在”與“外在”恢復期。研究人員澤吉爾斯達(Zijlstra)、克羅普里(Cropley)和呂德斯泰特(Rydstedt)在他們2014年發表的論文中寫道:“內在恢復(internal recovery),指的是人們在工作日定期或不定期安排、為時較短的休息期。人們在執行某個任務的時候,可能會暫時耗盡所需的精力和體力,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將注意力移到其它工作任務上,從而得到休息。外在恢復(external recovery),指的是在工作場合之外發生的休息行為,例如,周末、公共假日或年假。
“下班之后,如果你依然為了工作憂心忡忡,或者為了家里的瑣事倍感壓力的話,那么你的大腦就不能夠從高覺醒狀態中得到休息。 要知道,我們的大腦跟我們的身體一樣,都需要休息。”
如果你想要建立自己的“韌性”,那么可以有策略地暫停工作。要創造內在與外在恢復期,借此為自己提供資源,讓自己堅強起來。艾米·布朗克森(Amy Blankson)根據她在耶魯大學商學院的工作經驗,寫了The Future of Happiness一書。她在這本著作中指出,如今人們可以利用科技來控制自己過度工作的行為,同時在工作日有策略地暫停工作。她建議,人們可以下載 Instant 或 Moment等應用程序,并利用它們來記錄自己一天之內打開手機的次數。研究顯示,一般人每天會打開手機150次。假設每一次的分心時間只有一分鐘的話(這樣的假設簡直是太樂觀了),那么一天中注意力分散的時間也將有2.5小時。你還可以使用 Offtime 和 Unplugged 這類應用程序來有策路地安排自動飛行模式,借此設定“無科技”區域。
除此之外,你也可以每隔90分鐘休息一次,讓你的認知能力得以恢復。另外,盡量不要坐在辦公桌前吃午餐,要出去走走,或者找朋友聚聚,談什么都好就是別談工作;還有就是一定要休完所有的帶薪假期。
相信我,這么做不僅能夠讓你擁有“恢復期”,也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,增加你的晉升機會。
如今,我們夫妻二人已經將飛行時間當作“非工作時間”,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讓自己進入“恢復期”。到目前為止,這一做法的效果非常好。
我們往往在上飛機前就很累了,而機艙里的擁擠空間和不穩定的網絡會讓工作更具挑戰性。現在我們再也不“逆流而上”,而是趁著這段時間放松、冥想、睡覺、看電影、寫日記或者聽播客。
這樣一來,我們下飛機時再也不會感到精疲力盡,而是重新恢復了活力,開始高效優質地工作了。(歐明謂 |譯 馬雪梅 |校)
肖恩·阿克爾(Shawn Achor)是The Happiness Advantage與Before Happiness的作者,是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作家。米歇爾·吉蘭(Michelle Gielan)曾是CBS新聞臺的國家新聞主播,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員。
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 作者:作者:肖恩·阿克爾 米歇爾·吉蘭

參加招聘會注意事項
如果您也準備去招聘會去找工作,其實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的。您知道應該如何找工作嗎?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。
1、簡歷是必要要準備的,注意不要字數過多,看簡歷的人最主要看中你的能力。把能夠體現自己能力的經歷寫上,而且記得要多準備幾份簡歷。
2、有的時候企業會要求求職者出示相關資質證書,所以要提前準備招聘會所需的資料或者證件。
3、參加大型招聘會需要合理利用時間,提前了解參加招聘會的企業或者自己心儀的企業。招聘會開始后,就可以直接去找有意愿的企業去投遞簡歷。
4、招聘會切忌忙碌投遞簡歷,要選擇出自己有感興趣或相關的企業,然后和企業工作人員好好的聊一聊。雙方都彼此了解一下,這樣能夠給自己加分。
5、參加招聘會的人很多,所以您自己要注意保管好個人財務。注意手機、錢包等貴重物品,不要攜帶大量現金去參加招聘會。
6、對于您自己投遞了簡歷的企業,招聘會結束后就可以在網上再仔細了解一下企業。如果企業向你發出面試邀請,這也是為了面試提前做好準備。